近日,94岁高龄叶嘉莹先生宣布,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经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6月3日,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8年(扩大)会议暨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在郑州召开。在今天这场大会的捐赠仪式上,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提起叶嘉莹先生,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朗读者》那个气质卓越,文采斐然,连主持人董卿都亲切的称一声“先生”的老人。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在她90岁生日时,温家宝曾发贺信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女先生,终其一生,把诗词当作自己信仰;一生所愿的,也不过是将古诗词留存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

/ 01 /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那一年,林徽因21岁,萧红13岁,张爱玲3岁……那是民国时期战火纷飞,但奇女子辈出的“黄金时代”——那时襁褓中的她大概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以“女先生”的身份跻身于这些传奇女子之列。

在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那时的她,没有玩伴,只有诗词,女孩子爱玩的游戏,跳皮筋,扔沙包,她全都不会,因为家里人只想让她学诗,后来自己喜欢上诗词,也就不想出去。

这样没有童年的日子,她过得孤独但并不觉得苦,只是成长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父亲与家人聚少离多,后来杳无音讯,失去联系。只能靠着母亲带着一家人颠沛流离,勉强求生。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17岁,母亲腹中长了一颗肿瘤去天津开刀,最终因为血液感染,在回北京的火车上不幸离世。

在第一季《朗读者》里,93岁的她回顾70年前的这段往事,形容这是人生最悲哀痛苦的一段。

当听到母亲的棺材被钉子钉上那一刻,她知道这是和母亲永远的离别,于是她将自己的绝望和悲痛全部写进八首诗歌《哭母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瞻依犹是旧容颜,

唤母千回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

漫将修短破天悭。

字字泣血,少年失父丧母的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无常,死生隔离,只得借助于诗歌才能得到些许的慰藉。也是自此,她更加热爱诗歌,因为只有在诗歌中才抚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灵和灵魂。

/ 02 /

在“少女总怀春”的年纪,她却说自己没有交过男朋友,从未真正恋爱过,就连丈夫也是经老师介绍。而这段婚姻的结合也成了她之后更大苦痛的开始。

婚后不久,她随丈夫迁居台湾,离开故乡北平,谁知一去,故土便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

在25岁,抵达台湾不久,刚生完孩子,丈夫突然被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入狱,她和襁褓中的女儿也被牵连其中,一同入狱。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出狱后,她没有工作,也无家可归,只能带着女儿去投奔亲戚家。可是亲戚生活也同样窘迫,祖孙三代5口人,只有两个房间。她只能白天抱着女儿在外面树荫下徘徊,晚上在走廊铺上一条毯子打个地铺。

但为了女儿,她告诉自己不能垮,这时候,她把自己悲惨的经历,全部寄托在诗词里。一首《转蓬》这首诗写出她当时漂泊流离的无助和寄人篱下的隐忍: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就这样,她一边带着女儿教学求生,一边打探着丈夫的消息,三年之后,丈夫终于出狱,却不想三年的牢狱生活,让丈夫性情大变,一改从前模样,轻则谩骂,重则家暴。最痛苦绝望时,她甚至想打开家里的煤气带着女儿结束生命。

而在最深的绝望中,诗歌成为了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她说,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 03 /

1966年是叶嘉莹的转折之年,她应邀去国外讲学。虽然英语不好,但她对诗词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让很多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半生漂泊,一生艰辛,以致于多年以后,她重回故土,激动地写下了一首2700多字的长诗《祖国行》,成为中国有歌行以来的最长的一首诗: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然而生活的诅咒并未就此放过她,52岁那年,刚刚结婚三年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而亡。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当第三次打击突如其来降临时,她她把自己关进小屋里,不说话也不哭泣,绝望地一连写下了十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也许这个时候,只有诗歌才能抚慰她那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心灵。

而接二连三的苦难,让她早已看破人生。她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把余生所有的经历放进祖国的诗歌,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于是,她放弃了国外哈佛大学优异的教师待遇,回到祖国讲学。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也因为她认真治学的态度,她的讲座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受到了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有学生曾经问道:“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叶嘉莹先生这样回答:

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真正的勇士,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能依然热爱它。

/ 04 /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这是叶嘉莹先生写在其《踏莎行》里的开篇之句,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就是这样一位先生,将传承中国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半生的离乱,悲苦的一生,而她一生最大的希望是“我这个莲花总会凋落,可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

叶嘉莹捐全部财产 叶嘉莹个人资料家庭背景介绍

迄今为止,先生已在古典诗词教育耕耘70余载,先后在台湾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讲学教课,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2016年,92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她也被公认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人生从来都不是我们想要什么,就会实现什么。更多的是,只要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得承受着,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活出生命的曼妙。

向叶嘉莹先生致敬!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